第360章 父子问对-《我在三国救蜀汉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就比如当年旬家的荀文若,这就是世家的表率,他不介意世家与寒门,一个人为曹孟德奠定了统一之根基。

    这等人物何其壮哉,他是完美的,无论是德行还是才华, 便是诸葛丞相在他面前恐怕都不敢言胜。

    可是所有人再说他的品德与才华的时候却是忘记了,荀彧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,是因为他荀文若不比任何人逊色。

    或者说,这天下没有几个人能够入得了他的眼的。

    他就是那个盖亚当代的人物,所以荀彧荀文若这么多年只有这么一个,也就只能有这么一个。

    而在之后的世家,再也找不到这么以为大公无私的世家子了。

    所以寒门没落了,世家之中的争夺一个又一个的世家没落了。

    便是世家之中,也充满了明争暗斗,最后让整个天下的风气,都变得与众不同了。

    “从古至今,但凡朝廷都会重农抑商,这并不是因为商人奸诈狡猾,农夫便于掌握,而是因为性格。

    商人的天性是为了赚到更多的钱,他们自身就带着足够的风险,若是没有足够的利益,他们如何要行走天下去行商?

    危险在他们的心中从来不是最重要的考虑,他们最先考虑的是足够的利益。

    所以在这种心态之下,所有的商人最后都会走向开源节流的道路。

    开源则是尽可能的让自己赚的更多,节流则是尽可能的压制成本,压榨活计,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计,那是最好不过的了。

    可是这样长久以往下去,商队里面的活计会变得和他们一样,以利益为重,甚至利益至上。

    而这些人在平常生活之中又会去诱导其他人也如此行事,因为人都是希望自己过的更好一些的。

    这与道德无关,这是任性与世道的问题。

    当时间推移,商人若是毫不加以遏制,最多三十年,这天下百姓的心,就变了。

    当年纵然诸子百家,也没有一家人告诉你,这人或者就要自私一些,让自己过的好一些的。

    可是真的到了人心变了的时候,那些商人却又会告诉你,这朝廷虚妄,未能让人心向善,让他们面对这般人物实在无奈。

    那你可知道这样下来,最后的结果会是如何?"

    “人心....相悖?”

    “是官商结合!

    所以你这厮日后看事情,莫要只看眼前之功过,功看千秋,过追根源。

    你的一言一行,日后苦的,仍然还是百姓罢了!”

    刘禅一巴掌直接敲在了刘璿的脑门上,就宛如当年那个老人一样。


    第(3/3)页